一篇政治课习作文章《关于人类本性在技术发展中的迷失》

可怜的中国研究生啊,天网恢恢,逃不脱的政治课!什么自然辩证法,必须得承认老师上的是不错的。但是!上课就算了,还要点名!点名也就罢了,还要布置论文作业!哎。。。点名我没去。。我却认认真真的写作业了。。。废话不多说,我把论文贴上凑数。。。

关于人类本性在技术发展中的迷失

——读“抱瓮汲水”典故有感

随着时代车轮的滚滚向前,我们人类走入了一个被科技围绕的时代。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当代科技进步的速度快于之前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时期,科技成果的数量甚至多于之前人类社会创造的科技成果的总量。就像老师课上所说的,科技进步是按照指数的曲线前进的,而当下正是曲线急剧上升的那个阶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存在着这样的想法:人类社会遇到的一切问题,如果不是已经依靠科技得到了解决,就是正在解决的过程之中,终归会得到解决。

在人们对科学技术顶礼膜拜的时候,当代的哲学家并没有停止思考的脚步,哲学家似乎看到了人类的本性在技术发展中的迷失。正因为这样,如何看待技术的本质,成为了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的同时,我们不妨回到几千年前的战国时期,看一看庄子关于技术的思考。“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语出《庄子•天地》。庄子这句话在《天地》中是假借一位老人之口说出的。子贡到南方楚国旅行,返回晋国,路上见一位老人正在整治菜园,他挖了一条隧道通到井底,用瓦罐取水浇园,呼哧连喘,用力很多而功效很低。子贡说:“有种机械,一天可浇百畦,用力很少而功效很高。先生不想用它吗?”浇园老人抬起头看着他说:“什么意思?”子贡说:“用木头做成个机械,后头重、前头轻,提水像抽出的一样,快得好像沸水上溢,名叫桔槔。”浇园老人愤怒得变了脸色,冷笑着说:“我听我老师说,有机械必有机械的事,有机械的事必有机谋的心。机谋的心藏在胸中,心灵就不纯洁。心灵不纯洁,精神就摇摆不定,没有操守。精神没有操守,就不能得道。我不是不知桔槔快,而是感到羞耻而不用它。”

这是出于“蒙昧”期的人类对于技术的原始思考。非不能为之,不想为之也,古人能仅仅为了守住心中的“天道”,就能把繁重的体力劳动心甘情愿地承担下来。而回头看看现代人的生活,所有的劳动甚至是人们自己的生活,无不是能由机械代劳就不多动一下手指的。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看看现在的大学寝室,几乎每个人都抱着电脑上网、游戏,寝室同学之间根本就缺少交流和了解,更别说同学们课余时间走出寝室,参与到精彩的活动中去,让思想激荡,让智慧碰撞。再把目光转向教室,PPT教学的普及产生的多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照本宣科”,高科技的帮助之下教学质量是否得到了提高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诚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大大便利了学校的管理和日常的运行,这写改变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新科技同样造成了一些难以察觉的变化。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处于维系人类关系的核心地位,这甚至作为了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征。因而对人类交流方式做出的改变可以说在人类的本性这个层面上起了变化。虚拟的交流方式是否一定是积极的改变方式?若让这种虚拟化的趋势继续并且深化下去,有没有可能未来只需要人类在虚拟世界有一个符号就能代替人类本身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呢?

人类所有的技术成果,都是为了便于人类的活动。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切人类的发明创造无不是出于人“偷懒”的本性。当人不想走路的时候,便发明了汽车来使双脚得到释放;不想洗衣服的时候,便有了洗衣机;不想做饭的时候,便有了方便面……这本是不足道的。而人是会得寸进尺的,于是,当人们开始盘算着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基因改造等等新玩意的时候,问题就随之产生了。人们是否想过,当一切都成为可以替代的时候,人类是否就没有继续存在的意义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